中文 |

上海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趋势调研报告:在人才等方面加强中小企业“绿数”能力建设丨旗舰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3

http://www.officeenjoy.com

摘要

上海中小企业应如何践行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中,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力量来自于上亿个市场主体。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践行高质量发展可以从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两方面推动,“绿”“数”两大能力建设将推动中小企业实现高效率、可持续、高科技含量的发展。

新冠疫情三年来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群体,因疫情而承受了人才、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压力。如今,疫情防控政策已做出了重大调整,充满生命力的中小企业在经历了疫情的寒冬之后,正在逐渐恢复元气。

为了解上海中小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愿景,以及企业在当下发展中存在的切实需求与遭遇的困境和难题,第一财经 | 第一财经研究院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对上海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上海中小企业在当下发展中最重视的是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最关注的是提升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以及提高公司的治理和管理水平。同时,在全球都极为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当下,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上海中小企业新的关注重点,因此让中小企业“有绿可循”迫在眉睫。“创新”依然是企业发展的主题,用数字化赋能上海中小企业未来发展仍大有可为

当前,上海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为普遍的难题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1)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具体践行方式仍有待明晰;(2)人才招募难度加大;(3)业务沟通与拓展渠道受限;(4)产业供应链不稳定;(5)企业成本大幅上升。随着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各国都在放开此前较为严格的封控措施,业务沟通受限等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其他发展困境,尤其是高质量发展时期企业的迷茫与困惑,则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和上海市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以帮助它们渡过难关。长远来看,为支持上海中小企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应:

1、聚焦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以“绿”“数”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

2、为中小企业建立可靠的人才招募渠道,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相关人才的供给渠道;

3、中小企业虽从疫情中有所恢复,但仍需税收优惠、清费减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等政策的持续支持;

4、立足上海现有的发展优势,利用开放的政策和创新的技术工具搭建业务沟通渠道,帮助中小企业拓宽业务渠道;

5、继续强化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总体而言,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如何让中小企业在发展仍处初期“小”时就能够在微观上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并且帮助企业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思路与规划、建立正确的项目开展方式和方法,是需要我们做更多努力和工作的重点。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指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第一财经一直以来关注中国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也一直在积极为上海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纾困和解忧服务。在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之后,在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上海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携手第一财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上海中小企业发展趋势专项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34份。在完成整理分析后,我们发现:

1、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上海中小企业未来的关注重点;

2、创新是上海中小企业未来的重要发展路径;

3、疫情带来的巨大扰动将随着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调整而逐渐缓解,而不断出台的政策正助力中小企业恢复活力。

展望未来,上海的中小企业希望政府能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帮助拓宽其业务拓展渠道,并为其建立可靠的人才招募渠道。

一、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上海中小企业未来的关注重点,但相关人才紧缺是最大挑战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绿色”“可持续”等成为上海中小企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将实现绿色发展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它们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我们认为,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将会有更多中小企业优先重点考虑绿色发展。

1、大部分上海中小企业关注ESG信息,并打算开展绿色项目

在调研中,85.08%的企业表示会关注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情况。同时,15.67%的受访企业有ESG/零碳工厂/低碳技术等相关实践案例;近六成企业虽暂无实践经验,但打算在未来开展相关实践项目。

从统计结果来看,上海中小企业对于ESG理念的关注已经非常普遍,但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的行动仍有待加强。本次调研中,有六成以上受访企业关注过ESG信息,但仅有约五分之一的受访企业每年会发布ESG/可持续/社会责任等相关报告,大部分上海中小企业从未发布过相关报告。这可能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监管部门对相关报告的披露要求相对较低,以及民众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关注度不高有关。中国香港已出台相关政策,强制要求港交所上市公司披露ESG相关信息,但中国证监会目前仍未出台类似的强制要求。然而,于2022年4月发布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中明确,投资者关系管理中A股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内容应包括ESG信息。可以预测,随着监管层对ESG和可持续发展的逐渐重视,以及越来越多境内外投资者对ESG的关注,中小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或将成为主流

此外,我们建议,上海中小企业应加快践行绿色发展和应用低碳技术的步伐。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高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等。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上海仍有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暂未实践低碳行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好的发展,并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小企业开展零碳、低碳项目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2、绿色办公成为上海中小企业绿色实践主流,仅少数企业计划设立碳减排目标

在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的计划中,绿色办公、资源循环利用,以及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成为了大多数企业的选择。近71%的受访企业打算采用绿色办公模式,多数企业表示将会进行资源循环利用(57.46%),并采用节能减排技术(55.97%);计划设立碳减排目标的上海中小企业仍占少数,仅为22.39%;有十分之一的企业计划参与绿色金融。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设定碳减排目标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国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减排目标。科学的碳目标能够为企业制定气候变化策略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企业自身对减排的驱动力,并提高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竞争优势。然而,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仅有约二成的上海中小企业制定了碳减排目标。因此,我们认为,推动上海中小企业合理设立碳减排定量目标将能更有效地落实“双碳”战略

3、绿色低碳相关人才资源匮乏是上海中小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大挑战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上海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供应链和资金链,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相关人才资源匮乏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大挑战,这是58.96%的企业都存在的问题;供应链和资金链缺乏稳定性(48.51%),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36.57%)也是上海中小企业实践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难题;大约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认为难点在于无法保持财务稳健性,约五分之一的企业认为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可控性的挑战较大。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低碳人才方面的缺口很大,企业在招揽双碳人才时存在不小的困难。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做出了一定努力,包括教育部2022年4月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但高校绿色低碳人才的培育依然道阻且长。就目前来看,开设低碳专业的高校仍在少数,相关部门在培养低碳人才方面需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同时,企业对于低碳人才的招募也需更具竞争力。低碳相关工作的薪资是求职者考量的因素之一,低碳岗位的薪资相比于互联网岗位的薪资相形见绌,更多重点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薪资较高的互联网行业。《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就业质量报告》中就显示,在校本部2022届毕业生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我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低碳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企业应加大低碳人才招揽力度。

二、创新是上海中小企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企业将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和创新驱动是未来上海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上海中小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性普遍较高,所有受访企业都有实施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其中,约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未来将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机制,43.28%的企业计划将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另有5.97%的企业表示将借鉴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述,“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现阶段正处于恢复期,经济的低迷和市场的萎缩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挑战,新一轮的科技创新也更加迫切。如何在维持并提升企业创新意识的情况下,为企业创新提供条件、持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这也是未来实现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一大难题。我们认为,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既有困难也有机遇,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也是未来上海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

上海中小企业在本次调研中反馈,自身未来的发展思路主要聚焦于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企业独特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提高公司的治理和管理水平。具体来看,82.09%的受访企业表示自身发展将注重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79.85%的企业表示将注重提升自身的独特竞争力;提高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68.66%)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52.99%)同样被大多数企业纳入发展规划中;42.54%的企业表示将改善薪酬激励体系和收入分配机制;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表示将参与国际市场;约15%的企业表示将建立ESG管理体系。上海中小企业大多创新意识强烈,但受制于人力资源有限、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与大型企业相比,对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投入存在天然的不足,需要更多来自政策的支持。

2、上海中小企业将更大程度摆脱对国外进口技术的依赖,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本次调研中,55.22%的企业都不涉及国外进口技术;对于其他涉及国外进口技术的企业而言,12.69%的企业对进口关键技术存在一定依赖性;32.09%的企业对进口技术不存在依赖性。

在进一步对依赖于国外关键技术的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后,数据显示,其中大多数企业计划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创新,以及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共同研发,来摆脱对国外关键技术的依赖;小部分企业打算向行业龙头企业取经;另有一家企业暂无打算。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纵观十年发展历程,我国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据统计,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0000亿元增加到28000亿元,位于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数量居世界首位,一些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也实现了质的突破。总体而言,大部分上海中小企业都不依赖于国外进口技术,少数对国外关键技术存在一定依赖性的企业也将在未来通过自主研发、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共同研发等方式摆脱对进口技术的依赖。长期来看,上海中小企业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努力目标,最终会在更大程度上摆脱对国外进口技术的依赖

三、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受疫情扰动,未来应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

1、疫情扰动发展,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在疫情初期,各国纷纷出台包括税收减免、现金转移支付等流动性兜底措施。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渐展开,政策的重心转向管理病毒传播的风险,并对具体行业提供结构性支持,具体手段包括短期性的刺激政策、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力度、采取更多促进就业的结构性措施等。

然而,从2021年11月开始,奥密克戎变种全球蔓延再次给抗疫形势带来挑战,主要发达国家再次强化部分政策的严格程度。2022年3月以来,全球奥密克戎疫情趋于缓和,主要发达国家进一步放松了边境控制、社交隔离等防疫措施,疫情对企业生产经济活动的影响减弱,经济活动指数已经维持在疫情暴发以来的高位,特别是法、德等欧洲国家,基本与疫情前相当。

从疫情暴发伊始,中国就积极迅速应对,出台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全国疫情防控政策。从2020年5月开始,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5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力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2021年11月末,奥密克戎变异株输入中国,并开始在部分地区蔓延,随后在各地严格的管控措施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进入2022年,鉴于奥密克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我国又频繁出台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来托底实体经济,在全年两次降息、两次降准,并加强患者救治费用的保障,支持防控物资保障和科研攻关,支持复工复产,强化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央财政对专项再贷款给予50%的贴息,共有6606家企业获得优惠贷款2396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2.46%,获得中央财政贴息后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23%。此外,放宽中小微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的条件及返还比例,采取减免、缓缴社保费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支持开展援企稳岗、扩就业工作。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0日,2022年以来留抵退税款合计已达23097亿元;分行业看,制造业退税6176亿元,占比26.7%,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分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在已获得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1%,共享受退税9178亿元,金额占比39.7%。

在本次受访的上海中小企业中,有91.04%的企业受到过政策的支持,包括援企稳岗补贴、防疫消杀补贴等;64.18%的企业认为税收优惠对自身实质性的帮助最大;44.03%的企业认为减免、补贴房租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2022年12月初,中国抗疫开始进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新阶段。广大中小企业逐渐走出疫情的阴影,但企业生产经营依旧面临现金流不足、市场需求不振、还本付息压力较大等实际困难。2023年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实施好原定延续执行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普惠小微贷款等政策。我们预计,未来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仍将继续,财政、金融等助企纾困政策将在新的一年继续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虽然支持政策频繁出台,但仍有多达92.54%的受访企业业务开展受到了疫情影响,其中有23.88%的企业受影响较大,无法正常生产工作。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中,对这部分企业的扶植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它们生死存亡的关键。

受疫情影响,有56.86%的企业采取了应对措施,包括:在疫情严重时采取封闭生产的方式;将生产车间、库存、原料分散设置,并积极储备防疫物资和生产原材料;开发远程办公系统、加强线上拓展业务;以及将服务方式更改为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等;但同时有43.14%的企业被疫情冲击得猝不及防,尤其是以线下经营为主的中小企业难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导致最终受到疫情的影响也更大。

2、数字化转型重塑上海中小企业经营模式

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企业员工居家办公的比例大幅上升,并且可能会在未来成为常态。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疫情暴发期间,英国居家办公比例一度从6%升至43%。美国公司脸书(Facebook)宣布未来10年将调整业务结构,4.5万名员工中一半采取永久性居家办公。推特(Twitter)表示,如果员工愿意,即使是在疫情结束之后也可以选择永久性居家办公。在国内,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开始变化。虽然线下运营依然是上海中小企业重要的运营模式,但有一些企业开始从单纯线下办公转向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办公模式。参与本次调研的134家上海中小企业中,在疫情暴发前,有54.48%的企业以线下运营为主,41.79%的企业线上、线下结合运营,3.73%的企业仅进行线上运营。疫情导致19.4%的企业由仅线下经营转向线上、线下结合运营。

过去三年,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被疫情重塑;而今,中国抗疫已经进入了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新阶段,经济社会生活逐步回归正轨。

2022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时,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可以预见,随着防疫政策的不断调整优化、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上海中小企业将进入“新常态”。随着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在疫情的影响逐渐消失之后,线上运营、在线协同办公仍是企业重要转型方向之一。为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我们建议各方从政策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数字赋能等方面着重发力。

四、推进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应明确高质量发展目标,降成本、拓渠道、引人才

1、受疫情冲击,人才、成本、供应链等因素困扰着上海中小企业的发展,应让高质量发展有路可循

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尤为巨大。仅从疫情期间某一月份的数据来看,2022年11月,我国大、中、小型企业制造业PMI分别为49.1%、48.1%和45.6%,比上月下滑1.0、0.8和2.6个百分点,小企业降幅更大。在本次调研中,我们着重关注上海中小企业在历经疫情之后,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中是否存在困难,以及需要哪些帮助。

调研结果显示,上海中小企业仍面临不少的实际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具体践行方式仍有待清晰

上海中小企业在调研中显示出较高的创新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这表明高质量发展目标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仍存在诸多困惑。以绿色发展为例,一方面,上海中小企业普遍认同“绿色”“可持续”等词语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另一方面,受信息获取层面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知道应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也不了解企业绿色信息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对外公布。即便已经了解了相关信息,为实现绿色发展所需要额外付出的资金和人力成本也让中小企业望而生畏,这导致上海中小企业真正开展低碳及绿色发展实践的仍为数不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小企业也存在类似的困难,存在着“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

2)人才招募难度大

本次调研中,人才招聘难度大是不少中小企业提及的实际困难在疫情的冲击下,一方面,疫情防控措施让人们的出行受到一些限制,人才供需出现断层;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运营规模较小,用于人才招聘的预算有限,难以利用自身公司的品牌号召力寻找合适的人才。

3)业务沟通受限、难以拓展业务

大部分中小企业以线下经营为主要获客渠道,疫情暴发期间,各地人、物流通不畅,中小企业原有订单流失。与此同时,疫情的频发导致不少展览会、商务接洽会难以正常开展,这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拓展业务。此外,企业和客户受制于疫情防控措施的要求,难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甚至在同一个公司内部,也无法实现不同部门的高效沟通。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后台研发人员需要与生产工人以及客户积极沟通,但缺乏有效的在线沟通平台。不少大型企业积极开拓建设网络沟通渠道,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新建一个内部网络沟通渠道的成本并不低,中小企业难以负荷。目前这一切的恢复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时间。

4)供应链不稳定

中小企业对上游原料物资需求相对较小,疫情暴发导致供应链不稳定、上游企业生产收缩。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供应商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大多会优先满足大型企业的需求,而牺牲中小企业的需求。同时,生产成本也随着上游生产的收缩、原材料涨价而上升。

5)疫情环境下,企业成本大幅上升

包括用工成本、采购成本、物流成本等在内的企业开支在较为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中均大幅上升。同时,在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下,不少项目进展延后,资金回笼受到影响,这都给中小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继而影响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

随着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各国都在放开此前较为严格的封控措施,业务沟通受限等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其他发展困境,尤其是高质量发展时期企业的迷茫与困惑,则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

2、上海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迎来政策机制改革、基础投入增加,真正实现降成本、拓渠道、引人才

作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在吸纳就业、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疫情给上游产业链带来的大部分压力将一层层传导至中小企业层面,可以说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中最为脆弱的经济实体。

从疫情伊始,中央和地方就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以上海为例,2022年3月底,《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综合实施退税减税、降费让利、房租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21条助企纾困政策。初步测算,仅税收相关政策2022年就可以为上海全市相关行业和企业减负1400亿元左右。此后,5月底,上海发布经济恢复重振“50条”;9月底,上海出台第三轮稳增长接续政策,发布《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22条”),这一轮政策共包含助企业促发展、强主体增动能、扩需求稳增长、优环境强服务四个方面22条措施。该轮接续政策的出台可以视作一种“政策接力”,与前两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能够有力配合衔接,形成组合叠加效应,为上海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改善营商环境注入势能。据统计,2022年先后三轮的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共为上海各类市场主体减负超过3000亿元。

2023年1月28日,上海市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明确2023年将加快推动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建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首贷、续贷服务机制。完善产业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提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随着疫情扰动的逐渐远去,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地,中小企业此前遭遇的不少困难也将有所化解。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上海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更为细致的政策进行引领与支持。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聚焦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以“绿”“数”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

上海中小企业对高质量发展有着朴素的理解,但限于自身资源禀赋,难以主动进行高质量发展探索和转型,因此,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以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即“绿”“数”两大方向作为未来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重要抓手,形成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用崭新的发展理念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让三年疫情唤醒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有可实现的渠道,让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路可循。

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国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因此,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中小企业大力加强技术标准提升,研发和应用绿色技术、发展绿色经济。为参与低碳发展建设的中小企业在投资、经商、技术研发、融资等进程中提供法律和人力资源等服务,协助中小企业评估、化解风险,维护企业信用、保障企业合规运行;适时、酌情给予相应补贴,进而激励企业积极探索开展低碳、零碳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经验,加大低碳、零碳项目经验宣传,加快实践企业的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加大培训和保障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能力。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疫情推动上海部分中小企业开展线上运营、在线协同办公,走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但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制于技术基础薄弱、资金相对匮乏、人才储备不足、抗风险能力偏低等因素,中小企业往往难以主动深入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未来应利用现有的数字云等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咨询、解决方案、政策宣讲、技术输出、协同创新等全链条服务,完善产融信息对接工作机制针对中小企业需求和现实条件,提供成本低、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创新面向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仓储金融、应收账款融资、“上云”保险等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通用软件和应用场景等项目合作解决方案提供贷款贴息等支持力度。研究转型成功案例,推广试点应用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数字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可以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成功转型,借助转型成功的案例,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并进行推广,以“先转带后转”。

2)为中小企业建立可靠的人才招募渠道,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相关人才的供给渠道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应重点聚焦中小企业招工需求,积极组织重点用人单位走进校园开展精准招聘工作,推进系列线上线下招聘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公益的招聘渠道,通过线上招聘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不受疫情波动干扰的招聘需求。不断加强市区、校区、校企多点联动,助力中小企业选才,帮助解决人才多层次、全方位、精准化的就业需求。支持“专精特新”等企业探索在产业人才专项“揭榜挂帅”或自主举荐等措施。

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促进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实现更多的社会就业中小企业虽然经营规模不大,但涉及的法律、行政等方方面面的事务并不少,政府应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专业人士的法律援助服务,进行行政手续简化减免,为企业运营提供便利,减轻企业的运营负担。

在中小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加大绿色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引进,支持一批高等院校开展低碳等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养绿色发展复合型人才,帮助企业与可持续发展人才对接,鼓励企业加大相关人才招揽力度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离不开绿色人才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未来应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企业可持续发展,让企业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可用。

3)中小企业虽从疫情中有所恢复,但仍需税收优惠、清费减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等政策的持续支持

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多为初创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差。面对疫情期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不畅的冲击,运营工作很难开展,经营成本艰巨。在2023年各地两会期间,有很多代表提出要在疫情后给中小企业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优惠与扶持政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再继续实行。

我们建议,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建立完善上海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扩大信贷风险补偿对象范围,普及绿色信贷,让中小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获取渠道。在缓缴方面,对于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安排缓缴社会保险费、公积金等。在退税和补贴方面,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扩大实施增值税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的行业范围,重点关注困难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稳岗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开展清费减负系列行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对本市各领域涉及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制定和公布缓缴清单。持续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强中小企业投诉线索的核实办理,建立欠款台账,加快欠款清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水电气缴费暂时确有困难的中小企业经审核通过后,欠费不停水、电、气,减免在此期间产生的欠费违约金。对于中小企业经营场地的使用成本方面,可以鼓励各个工业园区及产业聚集区集中建设标准厂房,出售租赁给中小企业,缓解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将工业厂房“二房东”垄断行为纳入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范围。鼓励电商平台采取减免网店押金、完善电子发票体系、推行货运企业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等措施。

降低企业信息获取成本对出台的政策进行汇编,重点向“小升规”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运行监测优质样本企业及有关工业园区、创业园区、行业协会发放政策材料,帮助中小企业更便捷了解政策。

4)立足上海现有的发展优势,利用开放的政策和创新的技术工具搭建业务沟通渠道,帮助中小企业拓宽业务渠道

上海在综合保税区基础上试点建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以此为基础,上海可以积极探索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上海可以制定更加开放的政策,以更具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来吸引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带来新知识、高技术,给中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的业务拓展带来更多可能。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无接触技术等创新型工具赋能供应链,促进中小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畅通和协同,加快全供应链业务协同,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效率,让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获客成为可能。

政府牵头搭建业务沟通渠道,帮助企业与需求方对接,助力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搭建行业内部大中小型企业的沟通平台,实现企业创新项目由大中小企业共同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中小企业有机会获得龙头企业的前沿技术指导、龙头企业从中小型创新企业处获取灵感。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供应链产业链将明显畅通,再加上稳增长政策效果陆续见效。近期,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福建等多地政府也行动起来,组团出海抢订单,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基本盘。上海外贸行业中小企业众多,同样需要政府“组队”,洽谈海外业务。

5)继续强化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成本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切实加强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有效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为支持中小企业纾困发展、增产增效,应设立中小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单列中小企业信贷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贷款继续扩面、增量、降价,支持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专注服务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推动金融机构全面落实优化内部转移定价、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绩效考核等要求,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鼓励行业主管部门主动与金融机构共享信息,运用中小企业的交易流水、经营用房租赁以及有关信用信息等数据,发放更多信用贷款。

附录

本次调研共回收135份调研问卷,其中134份有效问卷。参与调研的企业中,91.04%的企业员工人数少于500人,人数少于100人的企业比例为47.02%。这些企业中,61.19%的企业已经经营10年以上,29.1%的企业经营了5~10年,剩余9.7%的企业经营不足5年。

调研涉及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十多个细分行业。其中工业类中小企业占比最大,高达37.31%,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为31.34%。

本次参与调研的中小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71.63%的企业为私营企业,14.93%的企业为股份制企业,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占比6.72%。

134家企业中,有79.1%的企业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均较为看重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的申请,仅11.19%的企业从未申报认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