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创意构建发展新生态

更新时间:2022-06-06

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率先逐步进入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化”社会。如果将旧时大工业时期的社会看作在隆隆作响的重型机器声中急于奔走的城市,那么如今的后工业化社会则是在用文化产品使人振聋发聩。


其实文化成为一个产业门类不过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几十年的产业发展历程里,中国各大主要城市逐渐形成了以文化艺术企业和组织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兼顾了文创类企业工作需求和休闲游览的功能。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用好产业园区这个重要载体


2022年4月,山东省政府发布了《文化宣传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了在文明交流、文化传承、文旅融合、舆论引导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的部分里,强调了要实施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抓好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培育。此举旨在催生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树我国文化产业的领航者、先行者和探索者。


文化产业园区溯源


从国家公布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名单来看,规模化、集聚化和专业化为其基本准则。从本质上,文化产业园区即是处于特定地理空间里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等相关产业并可能产生一定的文化、休闲、旅游等消费的产业集群,是一种通过“干预”或者自发形成的“聚集”效果和过程的具象呈现。这种地理意义上的集群可以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创意阶级(人口)、文化艺术产业、文旅相关行业的“培养基”和人才库。


因此,在深入观察文化产业园区之前,我们可以先对相关理论和原理做进一步的澄清和理解。“集群”描述了一组相关或相互依赖的业务和资源,这些业务和资源在城市中某个区域组合在一起。文化集群通常包括非营利企业、文化机构、艺术场所和个人艺术家,有的能够形成完整产业链,集中力量提升整体实力。这个区域可以是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消费和制造文化产品的地点。它们有的可以全天候开放,供市民工作和娱乐,并以文化多样性为本,因此能够在繁忙的、多元文化的城市环境中茁壮成长,坚持在地性的同时也能够很大程度上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连、互融。


产业园区的形成离不开“人”这一因素。在这一点上,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了“创意阶层”的概念,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与否便取决于他所谓的创意阶层——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产业从业者甚至“草根”创业者,他们通常具有多文化背景,其中不乏学者、演员、艺术家、设计师、作家等等。这些人普遍具有创新精神,注重工作独创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对不断创新的渴求,充满包容与多样性。


追溯历史、放眼全球便可发现,在一些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国家中,文化产业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逐渐形成。


1986年,英格兰中部,谢菲尔德市政府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了一次战略部署,这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将把一片逐渐衰败并且闲置率极高的旧工业区改造为城市的文化产业区。依据时间节点,谢菲尔德市的举措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为音乐产业从业者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中期补足娱乐设施的短板,吸引餐饮和休闲商业入驻,发展旅游业;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新媒体结合,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几乎是同一时期,相距并不遥远的曼彻斯特市北角——这个同样正在经历衰败的工业区——则是通过公共艺术举措重获生机。市政府和英格兰有关部门联合发力,政策的支持、低廉的房租和利于艺术自由成长的充足空间吸引了大量创意阶级人口,音乐产业和文化企业在这里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该区一直没有停下发展壮大的脚步,各种形式的公共艺术项目(外屋Outhouse MCR,希望之城Cities of Hope……)先后开展,也不乏一些吸引资金或者鼓励当地居民投入文创领域产业的举措。突破可能性,坚持在地性,北角作为曼彻斯特都市的一部分,没有围墙的限制,已然成为了一个开放的艺术馆,深深扎根生长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中。


把注意力拉回现代,诺丁汉市则是在利用媒体宣传和整合资源上做了很好的示范,打开“诺丁汉创意区”,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关于在诺丁汉市举办的各类艺术节和文化活动的相关博客文章。对诺丁汉创意区有兴趣的游客或者创业者可以从该网站获取最实用的信息,比如该区的建筑遗迹、旅游资源、房屋租赁等信息。该区与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诺丁汉学院、文化教育组织ChalleNGe、创意技术机构Confetti皆有密切的合作,共同创造了一个集“生活,工作,教育,投资”为一体的健康的创意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业态。


优质园区的积极效应


虽然仍尚处于成长阶段,但是根据职能和内部产业构成,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具体可以分为四类: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办公主导型、院校联合型。


其中,艺术聚集型园区侧重于艺术性的园区氛围和业态,园区主要由艺术家工作室、创意艺术机构、艺术馆等组成,此类园区是艺术创作者的集群地,商业性质并不占主导地位。相反的,商业体验型园区则更偏重开放式的区域和空间,更适合全年龄段人群的休闲旅游,园内常设创意品店铺、咖啡餐饮店、公共游乐设施等具有刺激消费的商业场所。办公型园区主要由各类大中小型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组成,此类园区主要作为企业的工作地,关注于企业服务与发展,提供配套的产业链服务。另外一些园区依附于各类高校,致力于产学研共同发展,积累高校创意类人才和学术知识,因而被称作院校联合型园区。在实际案例和实践中,一个园区往往具备两种甚至多种性质,最常见是艺术聚集与商业体验性质相融合的园区。


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优质的文化产业园区能够给一个城市或地区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从经济上,商业性质较强的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带动市内旅游业发展,一些知名园区能够进一步吸引全国乃至海外游客。此类园区在刺激消费的作用上较强,除此之外也能够提供一批就业岗位。例如入选了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佛山创意园区。在2021年国庆期间,园区共计接待游客42万人次,晚10点后的客流量高峰达能够到达12.6万人次,同时引入了300多家品牌和商铺。该园区(步行街)为市民的夜生活和夜间游玩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刺激了文旅消费,盘活了夜间经济,园区内大量的商铺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上,我们看到创意园有很多文化活动发生,这说明园区不只是产业聚集,还具备了打造城市文化策源地的功能。因此,从地理维度上,园区的存在为城市和区域提供了文化艺术活力,承担着优化城市空间、促进城市更新重建、提升城市形象的任务。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园区就是一个城市最好的文化名片。


像很多园区一样,深圳市华侨城创意园经历了从旧工业区到文化高地的过程,以办公功能为主的园区在保留建筑肌理及尊重历史痕迹的基础上运用更为先锋和创意艺术的设计思路为整座城市增添亮丽的色彩。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包容且具有人文温度的,园区存在的意义不能仅仅只落在区域经济和城市文化之上,也应该将目光放在民众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上。创意园区为那些对多元文化有需求的人口提供的休闲和交流场所。比如近年来火热的古着店、汉服工作室、复古男士理发店,以及跟随着全球实体音乐回潮脚步开办的唱片店,都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的园区里萌芽、成长。一些院校联合的园区还能够为个人教育的实现提供巨大推力。不管是孩童阶段的美育、体育培训,还是作为高校生实训和实践场所,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创意文化体验,都可以在园区内被实现。


北京798艺术区的得与失


把视线回归中国,如今最知名也是存在时间最久的“艺术聚集型”文化产业园区之一便是北京798艺术区。798的诞生是建立在被历史遗弃的工业厂房之上的,在该园区发迹之后,全国很多城市也以此为灵感,纷纷利用废弃工厂作为其文化创意区的选址,一方面是借助此得天独厚的后启示录风格的工业场景作为创意区的气质所在,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城市废弃空间,为城市的文旅生活注入活力。798园区成立的初期其实就是自发形成的“聚集”(clustering)效果的呈现。上世纪90年代,原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衰败,遗留下来的大面积厂房由于租金低廉而受到北京地区艺术家和文化组织的关注,他们源源不断的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汇聚而来,将此作为文艺创作的根据地,形成了以798厂为中心的创意集群。在随后的2007年,通过政府的干预,建立了该区的建设管理办公室。798也以随后一年到来的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摇身一变了中国首都文化艺术创意的名片。大大提升的影响力体现在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和媒体的曝光。在此后的发展和壮大中,该区不断吸纳着艺术家、文创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的入驻,798也逐渐确定了以画廊、艺术馆、创意店铺、艺术工作室、餐饮为主的创意生态,并不断吸引着全世界的年轻人和艺术爱好者到此休闲,朝圣。


然而798终究且难逃商业化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曾经在2003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艺术园区,如今却没有出现在2020年北京文旅局推出的100个“网红打卡地”榜单中。究其原因,是文化产业在与商业的博弈中败下阵来。过去的十几年里,随着798的声名鹊起,其商业价值随之水涨船高。过量的酒吧、咖啡店、礼品店的侵入挤占了原本属于文化艺术创作的空间,原本纯粹的798气质被破坏。甚至一些无关文化产业的商业组织机构瞄准了此地的热度和商业价值,纷纷加入,更是给798的文化创意业态造成一定的打击。事实上,798的整个发展历程也符合了“中产阶级化”的原理。据艺术家黄锐回忆,798的改变,便是从资本的进入开始的。2006年以后,艺术家个人工作室、小资本不再受欢迎,有资金支持的机构或个人开始占据主场。市场的变动和强大资本的入驻使得艺术园区的土地价值大幅上升,许多艺术家和机构或许无力承担上涨的资金而选择无奈退出,园区整体开始逐步转变为新的综合景观,形成了一种更符合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一种融合了购物、餐饮、文化设施、开放空间的城市综合商业生态。这种社会上的创意阶级因为资本挤兑导致的出走并不罕见,多发生在例如伦敦、纽约、洛杉矶等商业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


文化产业园区的山东实践


早在2014年,山东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该文件中明确了要推动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本部分的核心分为三条,首先提到的是加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在这里,明确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要依靠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内外力,明确了要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其次,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园区,通过一系列的入驻奖励、房租补贴、人才激励、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业、组织、项目入驻。第三,要扶持和培育小微文化企业,通过奖励、项目补贴、物业费减免、金融信贷等方式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


其中的一些重点内容也在由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再次体现了出来。《规划》强调: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要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专业机构运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在全国合理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品牌文化产业园区和品牌运营机构。除此之外,《规划》也将目光放置海外,提出了“创新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支撑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与各国合作伙伴共建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器和双创中心等。从外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完成产业的在地化,创造更多可能性,促进与各国合作开展创意策划人才的交流互访,吸引国外优秀创意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事实上,山东青岛市于2008年就先行实践了与海外合作伙伴共建文化产业园区。该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起来,结合了民间资本,引进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和园区规划师的力量,并与海外优秀创意园区达成合作项目,建立起一个相互交流和合作的稳定桥梁。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启发


从相关政策和国内外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园区的启发。


1.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依据省级和国家级政策所强调的,要首先对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关于园区的规划和功能定位等问题其实都是互相牵制、内在联系的。理查德·弗洛里达认为,创意产业的成功取决于特定地点或社区,“地点”或“社区”都是规划创意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理论上,因地租较低、对地理位置的不敏感,以艺术聚集为主的园区最适宜利用城市边缘地区进行布局。而以商业为主的园区则需要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和经济水平开设在城市较为繁华的地段。


更为重要的的是,如何避免以艺术文化为主要功能定位的园区走向商业化,如何保持住其原本的文化艺术价值。“艺术化”与“商业化”之间天生的矛盾点是一个需要官方和市场共同面对的难题。798的例子告诉我们,当艺术生态受到商业化冲击,园区的艺术功能和影响力逐渐式微。


当然这不说明“艺术”和“商业”就是不相容的两元素,回看谢菲尔德和诺丁汉市的实例,两者都对休闲旅游和餐饮商业的入驻持积极态度。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艺术+商业”也是比较符合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律的可行模式,但要避免一些开发商为了商业利益,投资文化地产,导致地价飙升、租金飙升,从而使得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最终变成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始于“艺术”,结束在“商业”。


2.可持续发展的创意生态


为了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意生态,必须要在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定位的同时引入可以刺激民众消费的项目,要在保证文化企业合理需求和健康业态的前提下部分开展旅游商业,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目前,我国一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的文化产业园区还存在着数量多、太分散、质量低的特性。趁着近年来火热的态势,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就有几百座文化产业园拔地而起。而亲身走进这些园区就会发现,其只是借了“文化创意”的外衣,根本与文化艺术等毫无关系。虽然在表面上,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在增长,但其实是乱象频发,实质上并不能真正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更像普通办公写字楼、商业街、小吃街。


英国国家科学、技术与艺术基金会(NESTA)在一篇2010年关于创意集群的报告中指出:仅仅存在创意集聚还不足以凸显集群的优势,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集群内部个体之间的联系。


文化产业园的核心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搭建起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但是一些地区对文化产业园的理解有偏差,定位不准确,对市场研究不充分,对本地资源了解不充分,就开始盲目建设园区,追求数量而非质量。在一些城市里往往会分布多个园区,这些分散的资源没有得到统一规划和有效聚集,从而导致文化企业无法形成群聚效果。同时,这些单打独斗的园区内资源分散,聚集度低,没有形成明显的上下游产业链,整体实力不强。而将众多同行业的企业集中起来后,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更便捷的提供上下游产业的支持。在初期,园区能够利用自身资金政策和经济扶植上的优势吸引个人和企业的入驻,当园区创意经济规模增大后形成规模经济,有助于反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站在管理的角度上,还可赋予园区更多独立自主性,能够真正形成更易产生认同感的创意聚集,形成一种“社区感”。如同诺丁汉市的做法,园区可以通过各路媒体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制作具有艺术感的网站,让有需求的从业者和游客更方便了解园区内实时信息。进一步的,园区自身可以作为庆祝节庆日的地点和流动集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承办各类大型活动,比如电影节、艺术节、音乐节、设计节……


3.人才驱动


在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工业经济中,制造业越来越多地被推向劳动力廉价且税收、能源成本低的世界部分地区。21世纪的文化产业不同,他们的成功较少取决于劳动力和能源等外部成本,而更多取决于驱动他们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反过来又影响着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文化产业来源于人的知识、创意、技巧,没有创新型人才,文化产业发展也就将成为无源之水。


这里所指的人才不仅仅指的是那些在设计、艺术、美术、音乐、娱乐等领域的文化内容生产者,根据理查德·佛罗里达的总结,可以一直扩充至科研人员、工程师、学者、教育从业者、建筑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扶植也是给园区注入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推手,通过人才集聚,甚至可以促进城市更新。比如一些遗弃厂区长期缺乏管理,破旧的建筑物亟需翻新或者更新,街道和公共设施已无法使用,成为城市区域里欠发达的“野蛮之地”。而人才的涌入能够很好的利用这样独特的、具有艺术感的工业环境,使整个区域重获生机,更新城市面貌,使之成为都市靓丽的风景线。